為何崑山科大逢雨必淹? 從古地圖看鯽魚潭

鯽魚潭古地圖

需要通勤往返市區與新化上班上課的朋友,多少肯定都曾在崑山科大、裕農路高速公路橋下碰過淹水的窘境,前幾天梅姬颱風來襲,又因為低壓徘迴台灣附近,造成大雨下不停,讓這幾個低窪處淹了又淹,幾乎快成家常便飯…
究其原因,原來早在幾百年前,這一帶幾乎都是泡在一個名為「鯽魚潭」的大湖裡。

鯽魚潭最早有明確文字記錄大約可以追溯到16~17世紀左右,在1752年成書的「重修台灣縣志」裡便有記載:「鯽魚潭在永康、長興、廣儲三里之界,匯納眾流修而不廣,計長可二十餘里,多生鯽魚,年有徵稅,三里之田,資以灌溉,一名龍潭,旱時禱雨於此,又名東湖,最宜霽月,為邑治八景之一」。

 

重修台灣縣志中,描述鯽魚潭的片段

當時的鯽魚潭,不僅有漁撈和灌溉用途,還是著名的觀光景點,也因此留下不少關於鯽魚潭的詩文,例如章甫(1755~1816)的遊鯽魚潭記等

那最後鯽魚潭跑去哪裡了呢?
由於淤積加上土石流,鯽魚潭面積不斷的縮減,一直到1850年代左右,已幾乎消失;美景不再,但低窪地勢依然,導致排水不易、留下逢雨就淹水的後遺症…

首圖右側為清國時代,台灣府城一帶的古地圖(左邊為「北」),可見當時的鯽魚潭成南北走向(藍色箭頭),往北注入今日的鹽水溪,對照現今的地圖也許很難想像當時的位置和大小,小編透過Flood Maps把海平面往上上升7公尺(圖左),模擬幾千年前的大灣海峽,可看到今台南市區右側有一個帶狀的藍色區塊(紅圈處),即為古鯽魚潭的概略位置與大小。

圖左:Flood Maps
圖右由上到下摘自:
>台灣地理圖
>康熙台灣輿圖
>台灣府古圖
>乾隆台灣輿圖
>台灣縣城池圖
>台灣前後山全圖

大圖請點我:
http://imgur.com/a/vJoJk


新化情報小賣人 新化情報招募中~
如果網友有任何關於新化的八卦情報、照片都歡迎投稿分享哦!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