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山林業的哀愁
提到阿里山,對許多人來說,起手式就是先鞭日本人砍伐森林如何如何,在此同時,也會有人拿戰後伐林時間更長來反駁…
人類的發展可以說就是一部伐木史,儘管現在科技進步,我們依然擺脫不了對這些林木的依賴,所以砍多砍少、時間長短覺得都不是重點,真正的差別是在於當事者如何面對這一道道的傷痕,把破壞降到最低,還給這塊土地一個最基本的尊重和感謝!日本時代的人怎麼做?戰後初期的中國國民黨政府又是怎樣做的呢?
圖為日本時代手上色的阿里山全景
發行年代應該在1930年代,時值日本政府公布「國家公園法」,臺灣地區也跟著討論國立公園的成立,最後總督府指定 了「新高阿里山」、「次高太魯閣」與「大屯」 三座國立公園